5月8日,河南日报发表文章《郑州轻工业大学打造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新模式》,报道我校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应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切实发挥思政课的当代社会价值,教学效果显著,为思政课教师破解“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难题打开了全新的方式。全文如下:
本报记者:李树华 本报通讯员:刘兴华、聂海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和栽培的重要责任。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坚持“八个相统一”,把思政课越办越好。
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要耕好“理论田”,也要耕好“实践田”。郑州轻工业大学秉持“农夫精神”,以课程为基础、以教材为依据、以理论灌输为主旨,在理论专题教学的框架下配比相应的实践课,打造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应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知行统一,切实发挥思政课的当代社会价值,教学效果显著,为思政课教师破解“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难题打开了全新的方式。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研室针对每章节重难点,组织教师研讨确定15个理论主题,由三位教师依据自我研究特长选择专题并以组合的方式轮班讲授。在课堂理论专题教学中,学校基于APP“i轻工大”和“学习通”,搭建了“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网上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态,丰富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技巧,使教师从孤独的“朗读者”变成了课堂交响乐的“指挥师”,学生从爱听不听的“小任性”变成了共同奏响和谐乐曲的“演奏者”。犹如师生奏响课堂协奏曲的混合式教学模态,给学生以“深刻的理论学习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
同时,对应15个理论课专题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5个实践课专题,在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展示”“预演”“纠错”,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为何这么做、尝试这么做、坚持这样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知行合一。如“认识你自己”实践课,将心理学知识合理应用于思政课实践课堂,直观地展现大学生当下的心理成长状态及价值行为发展倾向,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上解决,个体存在的特殊问题课下精准辅导,达到“漫灌”与“滴灌”培育相统一。“爱国在我行”实践课,推动学生将爱国之情落实到爱国之行,引导学生以书画类、手工类、歌舞类、小品相声类作品创作为形式,尽情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优秀的作品届届保存、届届展示,促进校园爱国之风的传承。“海中水滴”实践课,体验集体主义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示集体及集体成员良性互动的重要性,强调个人需积极融入集体,集体发展需要成员同心同力。“转角遇到爱”实践课,以现场恋爱行为的展示、行为调整、行为纠错为学生答疑解惑,逐步提升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模拟法庭”实践课,通过排练法律情景剧,在艺术情景中进行理性教育,体验法律在现实中的应用,提升法治意识,增强用法本领。
实践课程丰富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了思政课的隐性教育触角,令学生在主题鲜明的课程体验中进一步思考和领悟,成为发挥思政课神圣使命的金钥匙,思政课也真正成了精彩、有思想、有反思的课。实践专题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场场爆满,9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主题实践课印象深刻。而学生们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相互信任值。
郑州轻工业大学思政课“理论+实践”专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以实际行动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积极响应,是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的创新探索,不断丰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挖掘思政课的隐性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