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河南日报》理论专页发表了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张亚伟教授的长篇理论文章――《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全文如下: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张亚伟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正在重新分配组合,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因此,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最广大人民”,是包括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民族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决不是脱离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民族普通群众的空洞概念。我们党毫无疑问要始终关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利益,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劳动者、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者等群体的利益,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具有最广大的执政基础,才能说做到了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必须科学认识人民群众利益的变化发展,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首先,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往往是他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只有满足了这些利益,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追求其他方面的利益;如果这些利益问题解决不好,解决其他方面的利益问题,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一句空话。其次,也要认识到享受方面的利益、发展方面的利益的重要性。生存方面的利益的满足,恰恰为享受方面的利益、发展方面的利益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为享受方面的利益、发展方面的利益的满足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还要求接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追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利益需求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样,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也应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我们维护了人民群众某一层次的利益,不等于维护了人民群众每一个层次的利益;我们某一时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等于每一个时期都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现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等于将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必须辩证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利益不是抽象的概念。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全面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其一,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构成的整体利益中,经济利益是基础,只有首先满足了物质生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是核心,人民群众只有在政治上当家做主,才能充分享有对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的支配权,获得更高质量的经济利益,接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追求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文化利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一种反映或表现,只有充分享有文化利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更加自觉、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因此,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有机统一,避免那种以为为群众办了一些好事、实事,就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者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让群众尽快富起来,就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者只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人民群众的部分利益,就认为是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错误认识和做法。
其二,整体利益是相对于局部利益而言的。整体利益由局部利益构成,局部是整体中的局部,因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设想脱离整体利益的局部利益,同样也不能设想抽掉局部利益之后的整体利益。因而,只重视整体利益而轻视局部利益,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重视局部利益而轻视整体利益,则会导致整体失去发展的潜力,最终损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三,长远利益是相对于眼前利益而言的。眼前利益是可触摸的、现实的,往往与人民的切身要求密切相关;长远利益则是蕴涵在现实中的未来利益,尽管并非触手可及,但却意味着更根本的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无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只讲长远不计眼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沦为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