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的《河南日报》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力促中原崛起中腾飞》为题报道了我校紧紧围绕“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重视提供适应区域经济需要的技术服务,努力把科研成果和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明显成效,为河南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建设发展成就。全文如下:
强化办学特色 增强办学实力
――郑州轻工业学院在力促中原崛起中腾飞
郑州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77年,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教、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建校以来,郑州轻院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及“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亮校”的办学思路,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不断推动学校上规模、上质量、上层次、上台阶,逐步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明显的各类重点学科、完善的教学科研保障和服务体系,使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迈上新的台阶,为郑州轻院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州轻院是中南五省唯一的一所轻工本科院校。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后,紧紧围绕“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逐步完成了从面向轻工行业向既面向轻工行业又服务社会、重点服务河南经济发展的多科性、综合性教育的转变。在转制过程中,自觉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重视提供适应区域经济需要的技术服务,努力把科研成果和知识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明显成效,为河南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州轻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狠抓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扶持特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增专业”的思路,积极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创建伊始,学校即根据轻工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轻工业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首批建设了家用电器、食品、烟草、电化学等关系人民生活、具有明显特色的轻工类专业,奠定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八五”期间,学校根据轻工行业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的需要,适应轻工行业与其它行业渗透交融的趋势,开始着手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工作,以原有轻工类学科专业为依托,向电子信息、经济管理、工业设计等学科专业延伸,逐步拓宽了专业面向。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想,倾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采用政策倾斜、专款资助等措施,对首批建成的家用电器、食品、烟草、电化学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使其特色更加明显。“九五”期间,学校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托河南省作为轻工大省、轻工业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增设了艺术类、人文类专业。与此同时,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等8个重点建设专业,又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十五”期间,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需要,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环境工程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同时,增设了理科类、法学类等对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很强互补性、支撑性的专业。为巩固已有专业建设成绩,引领专业建设走向更高水平,学校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术队伍,加强基础平台建设,从而形成了以4个省级重点学科为核心、13个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理、工、文、教、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如今,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轻工类紧俏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明显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报考人数连年爆满,毕业生供不应求,在国内相关领域拥有突出优势和较大影响。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从学校科研管理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到科研基地的建设、科技平台的搭建、科技产业的兴办等多方面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氛围,使产学研合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纵向科研计划项目4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6项。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整合资源,成立了河南省及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河南省制造业联系的纽带;与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实施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开辟了科技创新与服务的新渠道;与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在食品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为郑州市、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院校,学校始终重视校企合,近几年,学校与双汇集团、新飞集团、摩托罗拉(亚洲)、安耐特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30余个,就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工艺、管理等课题进行合作攻关,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又锻炼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学校还充分发挥多学科、人才密集的综合优势,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电器、安玻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紧密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定期为新飞电器集团的冰箱、冷柜生产线开发、设计、安装数字化自动测试系统;面向企业需求,在绿色化学电源、清洁电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电极活性材料微包覆与超薄动力电池的新概念和电位活化理论,实现了无氰电镀与厚层电沉积不锈钢的新工艺;依托烟草工程的科研优势,为国内大型烟草企业进行应用开发,其中,“改善卷烟(群英会)吸食品质的研究”、“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研究”等项目在河南南阳卷烟厂投入实际应用,为提高南阳卷烟厂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提供了可靠保证。学校设有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目前共举办了7期培训班,为近200家电池企业培训了近千名技术骨干。学校还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合作,开办了卷烟调香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为全国烟草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结合和横向科研的蓬勃开展,提升了学校科研实力,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学校重视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切实加强了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每年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起于轻工、服务于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在长期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莲花味精、金星啤酒、海尔、洛拖、新飞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1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这些措施,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形成了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适应期。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和实施“德育学分制”、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团学工作模式、学生社团管理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放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实践教育的“四三”模式(即学生参加四类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三级比赛:学校、省级、全国比赛),建立了实践育人的“四化”工作机制(即社会实践运作项目化、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化、社会实践过程全程化、社会实践实施形式多元化)。学校注重提炼校园文化活动所蕴涵的文化特征,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打破传统的管理和课余活动体制,将学生的业余时间用潜在的文化形式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上,通过举办高水平文化素质报告、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布局、具有坚强学科支撑的特色专业、优化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成才奠定了知识、能力、素质基础,使学校毕业生在轻工行业的广阔舞台上,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勇立潮头、大展宏图。如今全国烟草企业三分之一的厂级领导和三分之二的技术骨干出自郑州轻工业学院。国家大型家电企业如美的集团、星星集团、安玻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中的一批中层领导和技术骨干毕业于郑州轻院。工业设计和电池电镀等行业更是郑州轻院毕业生凸显优势的领域。中原地区的装饰装潢行业中,郑州轻院毕业生占了半壁江山。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享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他们中有以安阳玻壳集团总裁赵文明,金星啤酒集团总经理王智、黄河旋风集团董事长乔秋生、深圳喜德胜自行车集团公司董事长谭伟龙、海南金厦装饰工程公司董事长姜岱云为代表的企业精英;更有以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文峰、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尹韶辉、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阎相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连续多年,该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稳居河南省高校前列,获得了“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的殊荣。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实现中原崛起需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中原崛起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平台,郑州轻工业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办学层次、办学平台、办学条件的三大突破,把学校建成一所规模与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