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专题报道我校外教工作生活

时间:2008-09-11浏览:6设置

 
    9月10日,我国第24个教师节。《东方今报》的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外教这个群体,并专题报道了我校的外教马珍妮教授和姜正万教授与郑州的缘分、与轻院的点点滴滴。
    马珍妮教授和姜正万教授是我校众多优秀外教的代表。他们陆续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得益于学校对国际合作办学工作的重视和相关工作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校国际合作办学成绩显著,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十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并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原文如下:
 
 
那些外教在郑州教书的日子
 
□    今报记者高冬丽/文 邱琦/图
 
 
 
 
    从异国他乡来到郑州,当上孩子王,为郑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有的还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奖章。他们,就是在很多人看来很神秘的外籍教师。目前,在郑州注册的外籍教师有200多位。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进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听听他们的故事,关注他们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感受他们的为师之道。
 
   【外教・缘分】一个老人的微笑让她爱上中国
    “欢迎你们。”昨天上午,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家属院内,68岁的马珍妮女士用地道的中国话迎接客人。灰白的头发整齐地拢在她的脑后,挽成一个发髻,显得精神矍铄。1994年起马珍妮就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当外教,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如今她的不少学生也成为大学老师,成了她的同事。
    马珍妮的家里收拾得利利索索,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把这个家装饰得素雅又温馨。“198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回忆起刚来中国的情景,珍妮很兴奋,话也很多。
    当时,在街头出现一个老外,大家都会惊讶得不得了,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有一天,珍妮走在广州街头,偶遇一位老人,他冲她微微笑了一下,“这一个笑容穿透了我的心,这一个瞬间让我对中国的陌生感全消失了,我爱上了中国。”
    能来河南教书,对外教来说,那是缘分。珍妮和河南尤其有缘分,她在美国有两个中国朋友,都来自河南,他们虽然出身贫寒,但在美国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当年,珍妮想来河南任教的消息,传到了正打算设立外语专业的郑州轻工业学院,该学院立即向她发出邀请。1994年,她来到了郑州,成为郑州轻院的“洋教头”。
    和珍妮同样有中国缘的,是来自韩国的姜正万教授,他也是郑州轻院的一名外教。在韩国某大学当老师时,姜教授讲的主要就是中国文化和汉语。“我读过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提到不少和河南有关的地名,可是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只限于书本。”姜教授说,书上写得很神秘,让他对中原很向往,甲骨文、殷墟……中原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经过朋友介绍,今年3月,姜正万受聘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外语系一名外教。
   【外教・印象】“中国的学生就是好学”
    课前有预备铃、学生成群进入教室……这些在大学校园里常见的情景,却让来自韩国的姜正万教授开始很不习惯。不过,几天后他就竖起大拇指夸起这种“制度”好。“在韩国,如果8点上课,老师8点5分去教室也不会迟到。”姜教授说,可是来郑州以后,他才知道在正式上课之前还有预备铃,学生们会早早坐在教室里等老师上课。
    在中国教书,最让姜教授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好学。平时布置作业时,他一般都要求学生背课文,第二天上课检查时,他发现全班28个学生居然全都会背。“太厉害了,中国的学生就是好学。”姜教授说,学生们住在宿舍,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像一个小家庭。在韩国,学生们大部分都不住校,学生们之间的沟通相对显得少些。
   【外教・授业】男女生围成俩圈上英语课
    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们在下面记笔记,这种演讲式的讲课方法中国学生都熟悉,可“洋教头”们的另类教学方法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学好英语,不仅是要听和读,还要说,发音标准。”珍妮说,为了让学生能说纯正的英语,她一般都会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然后提问,接着再讲一遍。为让学生们都张口讲英语,上英语课时珍妮总会先设置一个场景,把男女生分开。男生围个大圈,女生在里面围个小圈,两两搭档说英语。几分钟后,珍妮一声令下,女生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男生继续对话。这样几次挪动后,学生往往能和好几个伙伴进行交流,说英语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对于自己的这种教学方式,珍妮比较认可。对于中国传统的“演讲式讲课”,珍妮认为,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可以互相补充。
   【外教・严格】她会给偷懒学生“温柔一刀”
    别看课堂上这么活跃,外教们管理起学生来也是很有一套的。珍妮说,她在班上有个规定,缺课3次以上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恰巧,有一次班里有两名学生缺课超过3次,但不让他们参加期末考试又太可惜了。于是,珍妮警告这两名学生:缺几次课来她家补几次,全补上后才能参加考试。两名学生乖乖地来她家里,把落下的课全补上了。“洋教头”也会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为了防止学生偷懒,他们也是各有妙招。“课前,我都会检查学生预习单词的情况。”珍妮说,每次上课前,她都会让学生围成圈,每个学生抽几个单词来检查,由于抽到的单词会不一样,每个学生必须把所有的单词都掌握才能过关。
    上课时,要是有学生不专心上课,珍妮也会给学生“温柔一刀”。珍妮举例说,有一次上课,一个女生因为在和男朋友发短信而不专心听课,珍妮并没有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批评她,而是把她喊到外面,温柔地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不可能再犯小孩的错误,我喜欢你,但不喜欢你上课的作为,希望你能成熟起来。”女生的脸一下子红了,从那以后,她上课再也没敢走神。
    与珍妮的方法比起来,姜教授的方法显得有些老套,但很管用――检查学生背课文,不厌其烦地检查完所有的学生,并一一指正。
   【外教・爱心】募集费用资助了76名孩子
    在新密,珍妮还有一个家,在这个家里有她资助的孤儿。1995年1月,珍妮亲眼目睹了山区的孩子恶劣的学习环境。回郑后经过一番努力,珍妮与新密市民政局达成合作意向,成立中美义务服务合作社。刚开始,她在新密市内租了一套房子,聘请两名富有爱心的退休人员做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在新密市民政局的帮助下,在当地农村找到了8个孤儿。珍妮在郑州的首个慈善之家,很快组建起来。
    在这个特殊家庭中,珍妮负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费用。为了给孩子们募集费用,珍妮每年都要回美国,争取更多的捐助。“现在,我已经帮助了76名孩子,4名孩子已经从大学毕业,走向了社会,今年还有两个孩子考入大学。”谈起资助的孩子,珍妮满脸的骄傲。
    珍妮对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2年,她被中国外国专家局授予外国专家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2005年,又被郑州市政府、郑州市外国专家局授予首届“郑州商都友谊奖”。2007年,在河南省慈善总会和河南电视台合办的“温暖2007河南十大爱心人物”评选活动中,马珍妮荣获“2007年度河南十大爱心人物”奖。
   【外教・情结】写文章出书向世界介绍河南
    在河南生活一段时间后,这些外教无一例外地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珍妮每年都回家两次,并和儿子、女儿住在一起沟通感情。珍妮说,只要签证没问题,只要慈善之家有需要,她会一直留在中国。“在郑州生活这么多年,我拍摄了好多照片,记录着这里的每一个变化。”珍妮说,她的箱子里面已经保存了很多的照片。如果回国,她很想出一本书,用图片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我要多看看河南的风土人情,回国后写成文章,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河南和郑州,了解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姜正万这样对记者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