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整版报道我校教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藏品展

时间:2008-12-26浏览:10设置

 
   
    12月24日,省内主要媒体之一《东方今报》用一个版面的篇幅,整版报道了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刘智宏的个人藏品展。
    该展览在图书馆二楼大厅举行,是我校师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参观,使师生通过不同时期的实物了解了我们国家30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原名为控制工程系,是我校成立最早、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院(系)之一,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四个本科专业。多年来,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原文如下:
 
 
“退隐江湖”老电器   讲述30年巨变
大学老师展出200多件收藏老电器   讲述改革30年巨变
 
□今报记者 赵媛 实习生 刁献伟/文   沈翔/图
 
   20世纪70年代,家里能有“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那就时髦透了;又过了10年,听说谁家买了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肯定天天都有来瞧稀罕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腰上不挎个BP机,咋也算不上新潮的人了……昨天下午,郑州轻工业学院举行了一场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的实物展览,展出的是刘智宏老师的200多件家电藏品。
   刘老师说,从郑州轻工业学院设立家电专业以来,近30年来他一直和家用电器打交道。由于工作关系,总有老师找他修家电,他也总是能接触到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意义的家用电器。时间长了,他竟然攒了100多个收音机、几十部老电话、40多台放映机、100多台相机。
   “用这些老家电给学生上电子电路课,比课本生动得多了。”刘老师说,自己上课用这些老家电做教具,总能在班里引起轰动。现在他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展览,一是想与大家分享这些“有看头的东西”,二是为了让“80后”乃至“90后”的大学生亲眼看看,国家3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个小方盒子顶上,有个两端用金属片封闭的玻璃管,里面装一根细细的金属针,盒子里有一颗米粒大小的黑色矿石。连上漆包线做成的蛛网式天线和埋在地下的废旧铁丝做的地线,这就是不用电池和电源的矿石收音机了。“厚重带点沙哑的‘叫台’声,我现在都忘不了。”刘老师说,这台收音机收到的台不多,音质沙哑,但在当时已算“天籁之音”。
20世纪80年代初    排队才能买电子管收音机
   只能用交流电,外面包着一层深色的木头匣子很漂亮,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管收音机比很多电视机的“体格”都庞大。刘老师收藏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少说也有十几斤重,功率有45瓦,比三四个灯泡都费电。那是他姑妈结婚时在上海淮海路排了一天的队才买到的,花了108元。很多“70后”“80后”都是伴着这种木匣子里的音乐长大的。
20世纪80年代中后   三洋“大黑盒子”最招摇
   集收听广播、播放磁带和录音于一身,塞入4个大号干电池,就能提着满街跑了。“80年代后,大街上总能看到穿着喇叭裤的时髦年轻人,拎着一个大黑盒子。”刘老师说,那时大家开始传唱香港歌曲和邓丽君的歌,很多人都拎着三洋牌的“三用机”到公园里跳舞。
20世纪90年代   满街乱喊“有事请拷(CALL)我”
   它不是电话,却和电话一样随时可以联系到你。刘老师的收藏里,各式各样的寻呼机也让不少人觉得亲切。
  “那时候,最时髦的话是‘有事请拷(CALL)我’!一部呼机加上入网费等要花三四千元”。刘老师一直珍藏着自己买的第一部中文显示呼机,当时买一部呼机就像要添置一台电冰箱一样,是家里的大事。可惜没用多久,就被手机挤出了历史舞台。
进入21世纪   “大哥大”也变薄变小了
   “这种701A型的步话机可以移动着打,应该算是最早的移动电话。”刘老师拿出一台上世纪50年代的军用步话机,这是他收藏的最早的手机,差不多是现在手机的10倍大。
   刘老师收藏的第一代“大哥大”,砖头大小。看起来又笨重又简陋的家伙,若在上世纪90年代末能拿在手上,照样是很“拉风”的――上万元的机子,加上数千元的号码费,就是身价的体现。
   刘老师说,哪像现在,手机越来越薄越来越小,不但带有收音机,还能拍照能录像,有的还能同时装两张卡,哪个有来电接哪个。


返回原图
/